冷媒進化史
❄️冷媒發展史❄️
❄️ 冷媒進化史 ❄️
工業用冷卻機的核心技術【冷媒】
冷媒是工業用冷卻機與各類溫控系統不可或缺的核心。
它的角色,就像血液之於人體,負責將熱量有效轉移,達到精準溫度控制。
沒有冷媒,就沒有現代的製冷、空調與工業溫控。
從古代天然冰雪的保存食物,到現代低 GWP 的第四代環保冷媒,
人類在冷媒技術上的演進,展現了對 科技進步 與 環境責任 的持續追求。
🏺古代的製冷智慧(天然降溫的起源)🏺
在古代,沒有工業用冷卻機或現代空調設備,人們主要依靠自然方式進行降溫與食物保存:
📍地底恆溫:將食材儲存在洞穴或地下室,利用地表下的低溫減緩腐壞。
📍冰雪儲存:冬季收集冰雪,保存至夏天使用。
這些方法雖然簡單,卻是人類最早期的「冷卻技術」,展現了人類與自然共存的智慧,也為後來人工冷媒的出現奠定基礎。
🧬冷媒的科學起源(1840s–1900s)🧬
隨著科學進步,化學家發現 特定液體在蒸發過程中能帶走熱量,於是各種化學物質開始被嘗試作為冷媒:
📌1843 年:二乙醚 (Diethyl Ether) 首次被用作冷媒,具備降溫效果,但高度易燃且有毒,最終被淘汰。
📌1866 年:二氧化碳 (R744, CO₂) 被引入,特性是無毒、不燃,但需要極高壓力才能運作。
📌1873 年:氨 (R717, Ammonia) 開始廣泛使用,具高效率,但具有腐蝕性與毒性。
這些早期冷媒,雖然存在缺陷,但奠定了現代冷凍空調與工業用冷卻機的基礎。
🔬CFC 氟利昂時代(1930s–1990s)🔬
1930 年,美國化學家 Thomas Midgley Jr. 發明了 R-12(氟利昂)。
特性與初期用途:
無毒、不可燃、化學性質穩定。
被廣泛應用於 家用冰箱、空調系統、汽車冷氣。
⭕優點⭕
📍安全性高(對使用者)。
📍工業生產成本低。
❌缺點❌ 穩定性過高,進入大氣後難以分解。
為何被淘汰?
📌1974 年,Molina 與 Rowland 的研究證實,CFCs 進入高層大氣後會釋放氯原子,分解臭氧。
⚠️研究指出:一個氯原子可分解 10 萬個臭氧分子⚠️
📌1987 年,《蒙特婁議定書》簽署,全球逐步淘汰 CFC。
📌1996 年後,CFC 幾乎全面禁用。
氟利昂曾是製冷的代名詞,但最終因為對臭氧層的嚴重破壞而被淘汰。
🧪 CFC 與 HFC 的過渡時期(1950s–2010s)🧪
為了替代 CFC,第二代與第三代冷媒相繼出現:
HCFCs(第二代)
📍代表:R22(1950s 推出)
📍特性:ODP 較低,但仍會破壞臭氧層。
📍狀態:目前已被逐步淘汰
HFCs(第三代)
📍代表:R134a(1990 年代)、R407C(1994 年)、R410A(1996 年)
📍特性:ODP = 0,不破壞臭氧層,但 GWP 值高,加劇溫室效應。
📍狀態:目前在多數國家仍使用,但已逐步被管制。
❄️ 第四代冷媒與新興方案(2010s–至今)❄️
面對環境永續的挑戰,第四代冷媒(HFOs 與混合型冷媒)逐漸成為主流:
📍自然冷媒再度受到重視:R744 (CO₂)、R717 (氨)、R290 (丙烷),
雖然需要克服高壓或可燃性問題,但因環保特性而再次成為焦點。
📍R1234yf(2011 年):HFO 冷媒,ODP=0,GWP < 1,但具輕微可燃性。
📍R513A(2014 年):混合冷媒,低 GWP、不可燃。
📍R454 系列(2016 年):具微可燃性,但 GWP 僅 200–500。
📍R448A(2020s):新一代低 GWP 混合冷媒,效能佳且兼顧安全。
🟩 各代冷媒比較表 🟩
冷媒 | 成分/類別 | 發展年份 | 代別 | GWP 值 | 是否有毒 | 可燃性 | 爆炸性 |
R744 (CO₂) | 自然冷媒 | 1866 | 1 | 1 | 無毒 | 不可燃 | 不易爆 |
R717 (氨) | 自然冷媒 | 1873 | 1 | 0 | 有毒 | 不可燃 | 不易爆 |
R290 (丙烷) | 自然冷媒 | 1920s | 1 | 3 | 無毒 | 可燃 | 易爆 |
R22 | HCFC | 1950s | 2 | 1810 | 無毒 | 不可燃 | 不易爆 |
R134a | HFC | 1990s | 3 | 1430 | 無毒 | 不可燃 | 不易爆 |
R407C | HFC 混合 | 1994 | 3 | 1770 | 無毒 | 不可燃 | 不易爆 |
R410A | HFC 混合 | 1996 | 3 | 2088 | 無毒 | 不可燃 | 不易爆 |
R1234yf | HFO | 2011 | 4 | <1 | 無毒 | 微可燃 | 不易爆 |
R513A | 混合 (HFO+HFC) | 2014 | 4 | 573 | 無毒 | 不可燃 | 不易爆 |
R454 系列 | HFO 混合 | 2016 | 4 | 200–500 | 無毒 | 微可燃 | 不易爆 |
R448A | HFO 混合 | 2020s | 4 | 1387 | 無毒 | 不可燃 | 不易爆 |
冷媒演進趨勢
📍自然冷媒:安全挑戰仍在,但環境友好。
📍CFCs:性能佳,但破壞臭氧 → 全面淘汰。
📍HCFCs:過渡方案,但仍具 ODP → 逐步淘汰。
📍HFCs:零 ODP,但 GWP 高 → 限制使用。
📍HFOs:低 GWP,環保趨勢代表。
📍混合冷媒:兼顧安全與環保,成為目前工業用冷卻機主流選擇。
✅ 結論:冷媒的未來
冷媒的發展,是人類在 科技進步 與 環境保護 之間持續平衡的歷程。未來冷媒的趨勢將聚焦於:
📍低 GWP、零 ODP 的環保冷媒
📍高能效與節能減碳
📍搭配工業用冷卻機,實現 精準溫度控制
高抗冷卻機(KAUKAN)將持續導入最新冷媒技術,憑藉專業與穩定品質,
為全球產業提供 穩定、高效、永續 的冷卻解決方案。
⚠️免責聲明⚠️
本文所引用的冷媒數據、年份與技術演進資訊,主要來自於公開的學術資料與網路資源。
如有錯誤或需補充之處,敬請來信告知,我們將立即修正。
參考資料來源:
🔸《Montreal Protocol》(1987)
🔸IPCC AR5 報告(冷媒 GWP 數據)
🔸ASHRAE Refrigerants Database
🔸各大冷媒供應商官方技術手冊(SDS)